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风吹梧楸叶纷落,时令清秋风已凉,立秋时节来临,古代,立秋之日,江南一带有“啃秋”之俗,人们取西瓜或香瓜围坐而食,谓之“啃秋”。
杭州人立秋日啃吃西瓜等甜瓜习俗,有“啃”去夏日暑气,迎接凉爽秋季寓意。小时候,“啃秋”之时,一家人会围坐院中,大人看着小孩快乐地啃西瓜,瓜皮被我们啃得青白,笑声满溢于初秋的夜晚,此时,夜风已经微凉,人心却很温暖。
中华种瓜历史悠久,早期本土瓜种较少,主要有甜瓜、瓠(葫芦)、冬瓜等品种,黄瓜、西瓜、丝瓜、南瓜等是后来引入的外来物种。《诗经》之《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摘下)壶(葫芦)”中所说“七月食瓜”的瓜就是甜瓜,壶是葫芦。甜瓜和瓠瓜(葫芦)、丝瓜一样,都属于葫芦科,有厚皮、薄皮之分,上古时期的甜瓜多为薄皮甜瓜。甜瓜有清香,又称香瓜。
展开剩余73%古人吃甜瓜,“切瓜”有规范的礼仪,据《礼记·曲礼》记载,为周天子削瓜,先剖成四瓣,再横切为八,用细葛布覆盖;为士人切瓜,横断为两半,去掉瓜蒂;庶人食瓜,只去掉瓜蒂,啃着吃。早在远古时期,细葛布是非常珍贵的布料,给尊贵之人“切瓜”呈送,要用葛布盖着呈上。近年来,“吃瓜”有了新的意义,“吃瓜群众”被用来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
一枚甜瓜,承千年文脉,裹田园清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瓜”有特殊象征寓意,瓜,外形大多浑圆,颇似孕妇腹部,其体内多结籽实,瓜被赋予生育和祈子的吉祥寓意。《诗经》之《大雅·绵》中有诗句“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瓞,音dié,指小瓜),意思是,百姓祖先,就像小瓜一样,繁衍后代,绵延不绝,“绵绵瓜瓞”一词有“子孙繁衍,相继不绝”寓意,古人常用来祝愿子孙昌盛。古代,以葫芦等藤蔓小瓜(瓞)为原型设计的“瓜瓞纹”常见于瓷器、金银器及刺绣、剪纸等载体,有“子孙昌盛”吉祥寓意;“南瓜”之“南”与“男”谐音,蕴含古代妇女生育男孩的愿望,因此,南瓜在七夕祈子习俗中被非常普遍。古代,文人以瓜入画,以“瓜田不纳履”寄寓清廉。
甜瓜根脉在浙江有千年传承,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湖州钱山漾遗址,已经有了距今4000年前的甜瓜种子。上世纪70年代,西瓜品种较少,多在盛夏季节上市,浙江本地甜瓜“黄金瓜”总是抢先一步,比西瓜早上市。小时候,杭州下沙有许多瓜田,为了吃到新鲜的甜瓜,我与小伙伴常去那里田头偷摘瓜吃,每次回家,被大人发现,少不了一阵责罚。当时,有一种菜瓜,与西瓜一样有青色的外皮,味道没有西瓜甜,吃起却特别爽口。后来,随着上世纪80年代洋香瓜(甜瓜)从日本等地进口,与黄金瓜相似的甜瓜有了“伊丽莎白瓜”新的名字,成了市场上的高档果品。
古代,瓜主要分为“果瓜”和“菜瓜”两大类,果瓜是指甜分高、可当水果吃的瓜,周代祭典所用的瓜都是果瓜,菜瓜是供作蔬菜用的瓜,比如黄瓜、丝瓜和冬瓜。黄瓜,古代又称胡瓜,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种子,最初称为“胡瓜”,后来改名“黄瓜”,与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之一后赵国皇帝石勒与隋炀帝避讳“胡”字有关。其中,隋炀帝改“胡瓜”为“黄瓜”,与黄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寓意有关。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黄色是尊贵之色,在中华五行文化中,是处于中央位置的正色,隋朝以异族入主中华后,隋炀帝为昭显隋王朝正统,将“胡瓜”改称为“黄瓜”。
黄瓜,营养丰富,自古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瓜有除热,利水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新鲜黄瓜中含有的黄瓜酶,能有效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扩张皮肤毛细血管,增强皮肤的氧化还原作用,因此,黄瓜有美容效果。据传,晋代时候,中华祖先已经用黄瓜敷面美容。
在菜用瓜种中,有一种瓜,杭州人叫“青菜瓜”,是专供杭州特产“双插瓜”制作的食材。“双插瓜”又称双菜瓜,是用酱油古法浸渍而成的小菜,其名字由来,是因酿制之时,将瓜插在酱缸里,像一双双筷子,故称“双插瓜”。
“双插瓜”是老杭州人夏季头伏必吃的美食,每逢头伏,杭州百年老店景阳观酱瓜开缸,人们会争相抢购。上世纪70年代,杭州人有早餐吃“泡饭”习惯,所谓“泡饭”,就是用头天晚上剩下的饭菜,加开水煮成汤饭。“泡饭”最佳搭配就是酱菜,由于消费水平低,价廉物美、口味独特的景阳观双插瓜等酱菜,是备受欢迎的家庭常备菜。
据传,“双插瓜”成名,还与晚清高官王文韶有渊源。王文韶,杭州人,历仕咸、同、光三朝高官,处事圆滑,广交皇室族人和诸同僚,常从杭州捎去一些特产,在馈送杭州土产中,口感鲜美别致的景阳观双插瓜,很快成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妃子的早餐必备小菜。于是,双插瓜从民间餐桌小食,摇身一变成为皇家贡品,名声大振。
发布于:浙江省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