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带头跪”,1.35万亿买了个大惨败,欧盟这回连“协议”都不像,倒像“投降书”
2025年7月的坦伯利,特朗普和冯德莱恩握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欧盟会把自己送进了坑
这场“关税贸易协议”,表面是欧美坐下来谈判,实则是美国拿着关税大棒,欧盟直接低头认了
特朗普本来只是前总统,结果这次顶着“度假村老板”的身份,半开玩笑地“收保护费”,欧盟那边还真掏了钱
协议明面上说是“互利”,可细看条款,欧洲汽车、钢铝产品进美国得交15%甚至50%的税,美国货进欧洲,基本1%都不到
更离谱的是,欧盟还要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美国企业,再签7500亿美元美国天然气合同,两项加一起1.35万亿美元,直接砸向美国
冯德莱恩在现场拍板,根本没咨询企业和各国政府,钱不是她的权力范围,却仿佛在帮美国“送温暖”
德国总理梅尔茨随后发声,说“协议没让事情更糟”,还自夸“带来安稳”,欧洲媒体直接炸了锅,质问“安稳”到底是给谁的
欧盟谈判代表前后飞了七趟美国,聊了一百多个小时,最后结果,欧洲还是得认怂,没换来一丝实质让步
美国对欧盟的“收割”,其实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北溪管道炸毁到对俄制裁,欧洲每一步都跟着美国走,结果产业和能源都被掏空
明明面对俄罗斯还气势汹汹,结果在美国面前连“硬气”都懒得装,这不是“退让”,这叫“投降”
德国一直被当成“欧洲老大哥”,但这次,带头变成了“带头认输”,自毁“话语权”
冯德莱恩和梅尔茨的表态,像极了“卖了你的车,还让你感谢我”,底层产业链和制造业工人最直接感受到寒意
美国这波,表面是贸易协议,实则是产业链搬家,欧洲制造业工厂越来越少,资本和技术加速向美国流动
2024年初,欧洲钢铁巨头阿塞洛-米塔尔宣布关停德国工厂,把产能转去美国,理由是“欧洲能源太贵”,背后其实就是这一轮政策收割
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看得明白,私下抱怨“德国带头跪,大家都得跟着”,但又没人敢真跳出来反对
欧盟对俄政策越硬,反而对美国越软,这种“两面人”做派,产业圈的人私下都说“咱到底是和谁一条心”
上一次欧洲自己决定能源路线,还是2000年初北溪一号项目,那时候德国说“要有自主权”,现在全成了泡影
2022年北溪管道被炸,德国第一反应不是查真相,而是“配合美国口径”,结果本国能源价格翻了三倍,制造业直接被打趴
欧洲对中国的态度也是反复横跳,嘴上说“去风险”,结果2025年上半年,德国汽车出口还得靠中国市场续命
美国趁机推动欧洲“去中化”,背后其实是想让欧洲彻底依赖美国能源和高端制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地位再上一层
这份“协议”一出台,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暗戳戳冷嘲“欧洲不是美国附庸”,但现实是法国本身也离不开美欧大盘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干脆装死,国内媒体直接点评“欧盟失去了独立性”,但谁也没说出具体对策
欧盟内部其实有不少反对声音,2025年5月欧洲议会选举,极右翼和疑欧派大幅上升,投票率创十年新高
但冯德莱恩还是顶着压力连任,背后是德国大财团和美欧跨国资本的“保驾护航”,欧洲小国只能干瞪眼
这场协议真正的受益者,其实是美国能源巨头和金融资本,欧洲企业成了“提款机”,欧洲工人成了“接盘侠”
2025年上半年,德国工会罢工潮此起彼伏,抗议“政策让工厂搬走”,但政府只会说“我们要稳住大局”
中国企业则趁机加码投资东欧和南欧,布局本地产业链,欧洲内部出现“转向中国”的苗头,但还没形成合力
欧洲的“底气”本来是技术和制造业,现在这两样逐渐被掏空,剩下的只有对美国的“信仰式依赖”
每当美国加码制裁俄罗斯或者中国,欧洲都要被迫跟进,结果本地企业丢单,能源账单越滚越大
德国原本有机会带头“说不”,比如2022年G7峰会时,法国就曾建议“采取对美对等措施”,但德国最后还是妥协
产业界人士私下,“欧盟这轮谈判,连还手都不敢还,根本没底气打贸易战”
中国2018年和美国对线时,敢于反击,最后换来主动权,欧盟这次全程被动,反差太明显
欧洲舆论已经出现“反美情绪”,但短期内难撼动体制,冯德莱恩这样的“美国派”依然占据上风
这份1.35万亿美元的“买路钱”,能换回什么,“安稳”还是“更大的危机”?
德国的“带头跪”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彻底失去主导权?
欧洲能不能真正觉醒,把自己的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还是会继续在美俄中之间“反复横跳”,最后什么都没捞到?
谁能打破这个怪圈,欧洲还能不能再站起来?
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