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上映的《日本沉没》是日本灾难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原名:日本沈没/Submersion of Japan,制作周期仅4个月,预算约6亿日元,票房约20亿日元,观众动员880万人次,创当年日本影史纪录
原著:小松左京1964–1973年耗时9年完成的同名超百万销量小说
主要奖项:第18届亚太电影节“最佳特殊效果奖”(中野昭庆)
图片
地球物理学家田所雄介博士在小笠原海沟发现大规模泥流异常,经研究得出“日本列岛将在两年内整体沉入马里亚纳海沟”的结论。政府先半信半疑,但随着新干线中断、火山连喷、强震不断,终于启动绝密“D-1计划”——全国疏散+海外移民+深海爆破减缓板块漂移。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记者阿部玲子、科学家幸长等人分头执行数据收集、疏散与爆破任务。最终,日本列岛大部分沉入海中,约3000万难民在各国(影片设定中国接受了最大批难民)协助下开始海外重建,而主人公小野寺在安放深海炸药后牺牲,为民族存续赢得一线生机。
图片
田所雄介博士:小林桂树
小野寺俊夫(潜水艇驾驶员):藤冈弘
阿部玲子(女记者):石田良子
幸长信彦(博士助手):泷田裕介
邦枝(内阁官房长官):中丸忠雄
渡(首相):岛田正吾
防卫厅长官、运输大臣等:森干太、山本武等实力派配角
旁白:丹波哲郎(低沉解说强化纪实感)
图片
影片把地质学假说推向极致,将“列岛沉没”这一末日情境具象化,成为战后日本对自身脆弱地缘的集体心理投射。编剧桥本忍用“会议室惊悚”手法,大量内阁、省厅、自卫队、学界、媒体的多边博弈,开创了“社会派灾难片”范式。结局只有中国愿意大规模接收难民,被解读为对1970年代日中关系正常化前景的艺术想象,也引发日本国内对“历史责任与互惠”的激烈讨论。
图片
1:100微缩模型+水箱摄影+光学合成,地震、火山、海啸、大楼垮塌等长镜头段落在当时亚洲影坛极具震撼力,直接影响后来《地震列岛》《火之山》等同类作品。
图片
小说连载期间已卖400万册,电影趁热打铁,小说结局“日本全沉”被电影改为“部分岛屿残存+国际救援”,更贴近贺岁档期“希望”诉求。
1974年日本通产省借此推动“国家地震预警系统”预算倍增;民间“防灾包”“非常用持出品”销量陡升。
图片
2006年樋口真嗣版《日本沉没》耗资20亿日元、主打CG海啸;2021年Netflix动画剧《日本沉没2020》则把视角移到旅日外籍家庭,可见IP跨越半世纪的持续生命力。
图片
1973年《日本沉没》不仅是一部“把日本岛弄沉”的灾难爽片,更是一次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桌面推演、一次对国际关系伦理的大胆假设,也是日本商业电影工业在特效与社会批判两条战线上同时达到高峰的代表作。
以下视频来源于译影留声-译制片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