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何形式的谈判都可以,关键是和平。”10月18日,刚结束白宫会谈的泽连斯基在专机上抛出的缓和言论,与他三个月前“绝不放弃一寸土地”的表态判若两人。但仅仅48小时后,返回基辅的他便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强硬宣称:“我们做最坏打算,但不做失败打算”,更启动无人机扩产、电力互济等自救计划。这场180度态度反转,绝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泽连斯基在美俄夹缝中,平衡外交妥协与国内稳定的精准算计。
一、白宫外的“求和姿态”:向美国递出的妥协筹码
泽连斯基在华盛顿的“服软”,本质是对美国战略转向的被动适配。此次访美前,他曾带着标有俄军弱点的地图,试图以“联合生产无人机换战斧导弹”的方案说服特朗普,但白宫仅给了40分钟会谈时间,不仅拒绝提供关键武器,特朗普更直接抛出“按现有接触线停火”的方案。更致命的是,美方暗示今年对乌援助已从600亿美元砍至240亿,再要武器需乌克兰自掏军费。
在这种压力下,“求和”成为泽连斯基的无奈选择。他清楚,美国国内重心已转向亚太与中东,乌克兰问题已沦为“不紧急议题”,若坚持强硬立场,可能彻底失去剩余援助。同时,俄方同步抛出“割让顿涅茨克换扎波罗热部分区域”的交换条件,美俄直接接触的苗头让乌克兰意识到自己正被推向谈判桌。此时释放停火信号,既是回应美方诉求,也是避免被彻底排除在大国决策之外的自保之举。
二、基辅内的“强硬回归”:稳住国内的生存必需
一旦踏上本土,泽连斯基的态度迅速切换,核心目标是平息国内焦虑、巩固统治根基。访美“两手空空”的消息传回乌克兰后,社交平台已炸开锅:前线士兵追问“冬天怎么守”,家长们担忧孩子无学可上,更多人质疑“美国转向后靠谁支撑”。对泽连斯基而言,此时若延续“妥协论”,无异于承认失败,可能引发执政危机。
因此,他的“硬气”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提出的三大自救措施——月产万架无人机、签冬季电力互济协议、启动债务重组,精准回应了前线火力、民生保障与经济存续的核心关切。那句“靠自己,才靠得住”的表态,更通过官媒传遍全国,既转移了对美依赖的失望情绪,又凝聚起民间共识——海外侨民抢购无人机众筹股份,民众秒光战时国债,这种社会动员正是“强硬姿态”的直接成果。
更关键的是,强硬立场能争取西方内部的支持空间。欧盟对美俄私下交易本就不满,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直言“割地是卖腿”,德国甚至暂停防空导弹补给审批以示反对。泽连斯基的强硬,实则是向欧洲传递“乌克兰仍能抵抗”的信号,试图撬动欧盟继续施压美国,避免援助彻底断供。
三、反转背后的困局:被大国裹挟的“有限自主”
无论是“求和”还是“强硬”,泽连斯基的每一步都受制于美俄博弈的节奏。美国一边压乌克兰妥协,一边计划下月与普京中东会面,将乌克兰的领土当成交易筹码;俄罗斯则精准拿捏美方态度,用“局部让步换核心领土”的方案逼乌就范。夹在中间的乌克兰,看似有“表态自由”,实则操作空间已被严重压缩。
这种被动性在武器与资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拒供战斧导弹,导致乌军无法突破俄军防线;援助缩水让无人机项目停留在纸面,前线作战节奏被迫放慢。泽连斯基的态度反转,本质是在“接受割地换停火”与“硬撑待援助”之间走钢丝——白宫外的妥协是给美国的“台阶”,基辅的强硬是给国内的“信心”,但两条路都看不到明确终点。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和平诉求与主权坚守的撕裂。泽连斯基清楚,按现有接触线停火意味着放弃顿涅茨克80%的煤炭储量,冬天供暖与工业生产将陷入瘫痪;但继续抵抗,又面临“无弹无钱”的绝境。这种两难让他不得不采用“双重面孔”:对外示软争取喘息,对内强硬凝聚力量,试图在大国缝隙中熬到局势变化。
从白宫的“低头”到基辅的“昂首”,泽连斯基的48小时态度反转,是一场小国领导人的生存博弈。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决策,都精准踩在外交妥协与国内稳定的平衡点上。但这场博弈的最终结局,或许并不由基辅决定——当特朗普与普京的会面提上日程,当欧洲援助态度摇摆不定,乌克兰的命运正被越来越清晰地写在大国的议程表上。泽连斯基能做的,只是用态度的反转争取一丝主动,在结冰的局势里,踩稳每一步前行的路。
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