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夜深人静,你点上一根烟,对着屏幕上红红绿绿的K线,感觉自己就是华尔街之狼,是索罗斯的亲传弟子。
你看着一根线冲破了某个神秘的支撑位,心跳加速,感觉下一秒财务自由的钢印就要盖在脑门上。
然后你梭哈了。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天醒来,看着被强制平仓的短信,你只想问候一下那个发明杠杆的缺德玩意儿,顺便思考一下人生,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
你以为你在跟市场搏斗,跟庄家拼刺刀,实际上,你的对手可能根本就不是人。
它是一段冰冷的代码,一个没有感情的策略,它运行在某个机房的服务器里,24小时不知疲倦地盯着盘面,就等着你这种情绪上头的韭菜,主动把头伸过来让它割。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么一个“莫得感情的收割机”扒光了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干活的。
这套逻辑,据说是某个量化冠军压箱底的宝贝,但说穿了,它就干了一件事:抓趋势,而且是那种加了“力度”认证的趋势。
这玩意儿的核心,叫“动量”。
什么是动量?物理学上说,是质量乘以速度。在交易里,你可以理解成一股“劲儿”。
市场往一个方向冲,光有速度不行,还得有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成交量。
K线图,就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偶尔来一次ICU级别的抢救。而一个真正的趋势,必须是价格和成交量同频共振,是大家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方向,而不是几个散户小打小闹的过家家。
这套策略的第一步,就是去量化这股“劲儿”。
它怎么算的呢?
它先看最近10根K线的整体位置,比起更早之前的10根,是上天了,还是入地了。这叫“位移幅度”,就是看看车跑了多远。
但光看距离有啥用?在高速上跑10公里和在市区里堵10公里,完全是两个概念。
所以,它引入了第二个变量:最近的平均波动。也就是把最近10天,每天上上下下的折腾幅度加起来取个平均。这相当于测量你所在的路况,是秋名山的发卡弯,还是一望无际的大直道。
然后,骚操作来了。用“位移幅度”去除以“平均波动”。
这个值,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最近这波上涨或下跌,跟平时的瞎折腾比,到底算不算回事儿?”
如果这个值很大,说明现在不是瞎折腾,是真刀真枪地在干仗,趋势来了。
如果这个值很小,说明市场在摸鱼,K线跟得了帕金森一样小碎步抖动,这时候冲进去,就是给交易所送手续费。
到这里,你可能觉得,这不就是个加强版的“突破”信号吗?
别急,这才刚到开胃菜。
一个成熟的交易策略,就像一个老司机,不仅要会踩油门,更要会看路况动态调整驾驶方式。
这套策略最骚的地方,在于它的“自适应性”。它会根据算出来的波动强度,动态调整一个“阈值”。
波动大的时候,市场情绪亢奋,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雪崩,这时候策略会变得更敏感,更容易触发信号,因为它默认这是“快种快收”的行情,机会转瞬即逝。
波动小的时候,市场跟一潭死水一样,大家都在打瞌睡,这时候策略会变得很迟钝,把阈值调得很高,避免被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波动骗进去,然后被来回打脸。
波动大就收紧。波动小就放宽。听着是不是反直觉?这到底是什么魔幻操作?
这不叫魔幻,这叫动态校准,是拿你看不懂的数学,来治你管不住的手。
它在用算法告诉你:别总想着搞个大新闻,在寂静的池塘里扔个小石子,除了能吓跑两条鱼,剩下的只有自嗨。
好,现在我们有了一个能动态识别“真假趋势”的雷达。
接下来,就是决定什么时候扣下扳机了。
这套策略引入了最终的杀器:成交量加权的累计动量。
它把前面算出来的那个动态阈值,和成交量结合起来,搞出了一个更牛的指标。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能量条”。
每一次上涨,如果伴随着巨大的成交量,这个能量条就会“duang”一下涨一大截。
每一次下跌,如果同样是放量下跌,能量条就会“咻”一下掉一大截。
如果是缩量上涨或者下跌呢?能量条就跟没看见一样,动都不动。
这就像打拳击,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这套策略就是在找市场“出重拳”的那个瞬间。
最后,为了防止这个能量条也跟心电图一样上蹿下跳,策略还会对它进行一次平滑处理。这个动作,就相当于给一个浑身是刺的海胆套上一层皮,让它变得圆润,只保留最核心的方向。
至此,一个完整的交易信号生成了。
当这个最终平滑过的“能量条”大于0,意味着多头的力量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平掉所有空单,开多。
当它小于0,意味着空头的怨气值满了,平掉所有多单,开空。
整个逻辑链条,干净、利落,没有一丝一毫需要人来判断的地方。
大道至简。
听着都对。
但凭什么是你?
凭你K线画得好,还是凭你嗓门大?
都不是,凭的是你把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量化成了代码,然后让代码去干翻人性。
有人拿这套逻辑去跑了十年的全品种期货回测,据说年化74%,最大回撤12%。
这个数据,就像一份体检报告,P得跟写真一样,看着很美。但你要知道,回测是实验室里的兔子,实盘是侏罗纪公园里的霸王龙。
创业不是风口,是火山口,跳进去大概率不是起飞,是变成一个熟人。交易也一样。
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一个高明的“收割机”。它收割的是什么?
是那些凭感觉交易,追涨杀跌,看到红了就眼馋,看到绿了就恐慌的交易者。你的每一次情绪上头,每一次冲动下单,都可能成为它算法模型里的一个“有效数据”,最终变成驱动它碾过你的燃料。
别把一两次的运气当做实力,那种“瞎积薄发”在赌场里都活不过三集,更别说在量化模型已经武装到牙齿的金融市场。
所以,了解这种策略的意义是什么?
不是让你照着代码去敲一个出来,然后梦想着财务自由。你没有那个算力、那个交易速度、那个资金管理体系,大概率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你看清楚牌桌上的对手到底是谁。
当你下一次还想凭着一腔热血冲进市场的时候,想一想这个冰冷的算法。它没有恐惧,没有贪婪,不抽烟不喝酒不烫头,只认识数据,只执行纪律。
你凭什么赢它?
想明白这个问题,可能比你看懂100个指标,研究1000个形态,都有用。
因为在交易这个黑暗森林里,能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凶猛的,而是最懂怎么活的。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