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Army Recognition》报道指出,在澳大利亚“护身军刀25”联合军演期间,美国陆军第3多域特遣队利用提丰(Typhon)武器系统,成功发射了一枚陆基标准-6防空导弹,精准击沉了海上靶标,这一行动验证了陆基精确海上打击能力的实际可行性。
虽然防空导弹兼具对地及反舰用途并非新鲜事,尤其是在俄乌战争中,俄罗斯多次将老旧的S-200和S-300防空导弹用作弹道导弹攻击,但标准-6防空导弹的价格极为昂贵。如此高昂的成本,让人不禁质疑美国是否真的愿意批量将标准-6用作反舰弹道导弹。
提丰导弹系统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是美国陆军推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填补短程精确打击导弹与远程高超音速导弹之间的空白。其核心配置是安装在卡车上的MK-41垂直发射单元,该系统具备通过C-17运输机快速空运的能力,可发射射程达千公里的战斧系列巡航导弹及标准-6防空导弹。
展开剩余83%虽然战斧巡航导弹以亚音速飞行,射程超过千公里,具备远程打击优势,但在当前防空系统极其发达的战场环境下,其实际作战效果依然存在疑问。美国对此心知肚明,但长期忽视对地打击能力的建设,导致其缺乏更先进的反舰及巡航导弹选择。
为了增强陆军的对地打击能力,美国创新性地将标准-6防空导弹改装用于反舰任务。标准-6导弹长6.6米,直径340毫米,战斗部重64公斤,整弹重约1.5吨;最大射程可达370公里,最大射高33公里,速度最高达3.5马赫,拦截高空目标时最大射程为240公里。
防空导弹与反舰导弹之间并无本质区别,苏联时代的中远程防空导弹通常都具备对地打击模式。标准-6拥有64公斤战斗部,已超过中国鹰击-9反舰导弹30公斤的战斗部重量,因此在充当反舰或巡航导弹角色时也具备一定潜力。
此外,标准-6的射程远超NSM、鱼叉、飞鱼等主流反舰导弹,最高速度达3.5马赫,机动性优越。作为源自空空导弹的产品,其主动导引头确保了较高的命中精度。因此,将标准-6称为西方最强反舰导弹之一并非毫无道理。
作为一款能够快速部署的车载反舰和对陆打击系统,提丰武器系统特别适合用于封锁战略要道。美国研发提丰的初衷,是为了强化区域拒止能力,应对迅速崛起的中国海军,通过分散部署火力,增加对手反制难度。能迅速布置于岛礁的这种打击武器,无疑让潜在对手头疼不已。
然而,标准-6毕竟是一款防空导弹,改装为远程空空导弹(如AIM-174)装载于战机中尚属常规,但指望64公斤战斗部的空空导弹承担反舰任务,则显得过于乐观。以战斗部重量著称的鱼叉反舰导弹,其战斗部重量达221公斤,远超标准-6,显然后者在反舰破坏力上难以匹敌。
俄罗斯防空导弹则更加注重反舰能力,这是因为苏联武器体系本身重视反舰性能。例如,S-300防空系统中的5V55系列导弹战斗部重约133至150公斤,48N6系列则在143至150公斤区间,这与鱼叉、鹰击-83等反舰导弹战斗部重量相当,具备较强实战价值。舰艇反舰导弹消耗殆尽时,S-300导弹还能作为补充。早在2015年,辽宁舰就测试过使用S-300导弹执行反舰任务。
相较而言,美系防空导弹在反舰领域表现一般。1988年“螳螂行动”中,美国海军佩里级驱逐舰辛普森号向排水量仅275吨的伊朗战士-II级导弹快艇乔森号发射了5枚标准-1导弹,但未能击沉该艇,最终还是依靠舰炮将其击毁。值得注意的是,标准-1导弹的MK-51连续杆高爆战斗部也有62公斤重量。
因此,美国依赖标准-6防空导弹以弹道模式执行反舰任务,实际上是一种相当抽象且理想化的设想。其离散杆和连续杆战斗部在对付脆弱的战斗机时效果显著,但面对坚固的水面舰艇,其威力就像用指甲刀攻击厚重钢板,难以造成致命伤害。
美系防空导弹在打击小型快艇时都已显吃力,若用于反舰任务,可能一艘千吨级护卫舰需要十枚以上导弹才能形成有效威胁。而且标准-6单枚价格约430万美元,昂贵成本使得美国不太可能批量用其执行反舰任务。更多情况下,测试发射几枚用于示范或样板意义居多,真正大量使用恐怕会引发美国国会强烈反对。
反舰版标准-6作为反舰导弹的表现可谓不尽人意,其毁伤能力有限,难以威胁到任何主力舰艇或大型军用舰船。但作为一种“海盗武器”,标准-6却具备一定“优势”。美国若决心用它封锁航道,在多轮停船警告无效后,可能会直接向民用船舶发射标准-6。
尽管战斗部仅64公斤,标准-6对民船造成的实际损害有限,几乎无法直接击沉目标,但受击民船显然会被迫停止航行。如此一来,美国便能借机强行登船检查或扣押,利用此战术对中国等国形成不小困扰。
总的来说,标准-6虽然在反舰和反导快艇能力上表现平平,但在执行“海盗式”封锁和威慑任务时,却能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这种角色的转换,是否真的符合其定位和战略价值,仍值得深思。
发布于:天津市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