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那边,最近可真热闹。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国库控股(Khazanah)刚对着市场大喊一声“没有的事!”,公开撇清了跟中国谈稀土加工项目的任何传闻。这猛地一听,就是个官方辟谣嘛,但水面下的风浪,却一下子把全球关键矿产这盘大棋,给照得透亮。
这事儿绝不只是发个声明那么简单。几乎就在国库控股前脚否认,后脚马来西亚国会里就流出了一份官方书面答复,说的却是另一码事。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中国其实很乐意提供稀土加工技术,但条件也撂那儿了:合作方必须是两国的国企,或者有政府背景的公司。一个公开说“没谈”,一个内部说“能谈”,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出好戏背后,是马来西亚站在了决定未来的十字路口。这个国家已经不满足于只当一个挖土卖矿的初级玩家了,它的野心很大,想顺着产业链往上爬,真正搞起自己的一套稀土加工产业。
在钢丝上跳舞
国库控股首席投资官那番话,与其说是辟谣,不如说是一种精心算计过的表态。毕竟,在今天这个国际大环境下,跟中国在稀土这种敏感资源上勾肩搭背,跟在钢丝上跳舞没什么两样。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全球领先,成本控制也是一绝,跟他们合作,绝对是马来西亚产业升级的快车道。
但这条快车道,旁边可全是西方伙伴,尤其是美国的警惕目光。华盛顿现在正满世界搞“友岸合作”,说白了就是想建一个绕开中国的供应链,确保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和国家安全不受制于人。
你得知道,稀土这玩意儿,是造电动车、风力发电机,甚至是F-35战斗机和精确制导导弹都离不开的“工业黄金”。任何可能让中国在这方面更牛的举动,都会被西方世界看作是对自己饭碗的直接威胁。
所以,马来西亚这手平衡术必须玩得漂亮。它既想要中国手里的技术和钱,又不能得罪西方的安全和经济伙伴。国库控股出来喊一嗓子,就是给西方递个话:放心,我们选朋友很小心,地缘政治这根弦,我们绷得很紧。
一把带锁的钥匙
国库控股这边刚把门关上,马来西亚政府的另一只手,却悄悄推开了一扇窗。国会里的那份文件,就指了另一条路:技术合作没问题,但得走“国企对国企”的VIP通道。这个规矩听着怪,其实门道深着呢。
这简直就是跟中国近年的技术出口政策来了个完美呼应。去年底,中国刚更新了技术出口的“黑名单”,白纸黑字写着,稀土的萃取分离、合金材料和钕铁硼永磁体的生产技术,禁止出口。等于说,中国已经把自家的核心技术,用制度锁进了保险箱。
现在中方提出只跟国企谈,逻辑一下就通了。这相当于把保险箱的钥匙,交给了能被政府全程盯着、出了事能追责的“自己人”,从根儿上就堵死了技术外泄的口子。马来西亚要想学艺,就必须走这条官方大道,保证所有环节都在可控范围内。
矿山外的真战场
这一系列骚操作的背后,是马来西亚一个更大的国家计划。去年,马来西亚就放风要禁止稀土原矿出口,今年更是动了真格。目的就一个,逼着资本和技术流向中下游,把产业链最肥的那块肉留在自己锅里,实现从“卖资源”到“卖产品”的转身。
说到底,全球稀土产业的真正战场,从来就不在矿坑里,而是在精炼厂。国际能源署今年的报告也说了,关键矿产的精炼环节,集中度不降反升,中国在这个领域长期都是绝对的老大。简单说,世界不缺矿,缺的是把矿石变成好用产品的技术。
这恰恰是马来西亚的痛点。官方估算,他们家底挺厚,有大概1610万吨的稀土资源。但短板也同样要命,就是缺技术,特别是分离提纯这块。虽然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设了厂,解决了部分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
结语
国库控股的否认和政府的确认,看似打架,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这说明马来西亚在追逐经济梦想的同时,脑子非常清楚,应对得也相当务实。它既想借中国的东风,又不想被绑在任何一方的战车上。
未来的路肯定不好走。技术门槛、巨额投资、人才培养,还有最头疼的环保问题,都是实实在在的拦路虎。但回报也足够诱人:一个成熟的国内稀土产业,不仅能带来真金白银,更能让马来西亚在全球高端制造的版图上,抢占一个关键位置。
这把通往产业升级的钥匙,马来西亚正用一种极其小心的方式,慢慢转动。它转得稳不稳,快不快,不仅决定自己的未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搅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下一轮格局。
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