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郑丽文当选新任国民党主席,当晚即抛出“化解两岸对立”“不再有战火”的谈话。言辞恳切,立意高远,可这番表态背后,究竟是真心实意想推动两岸和平,还是又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演出?我们不妨从现实出发,层层剖析。
一、“善意”背后的潜台词:是务实还是空谈?
郑丽文在谈话中强调“胸怀民众福祉”“展现最高诚意与善意”,希望“让两岸不再有战火”。这样的表述,在选举刚结束的敏感时刻抛出,无疑是想迅速拉拢期待和平的民众。
但问题是,这样的“善意”是否具备现实基础?
回顾过去几年,台湾某些政治人物常把“和平”挂在嘴边,却在行动上不断配合外部势力,推动“隐性台独”,甚至阻挠两岸交流。郑丽文此时提出“化解分歧”,若没有承认“九二共识”、没有明确反对“台独”为前提,那么所谓的“诚意”,恐怕只是虚与委蛇的政治话术。
二、“共好双赢”还是“以拖待变”?台湾安全的真保障在哪里?
郑丽文提到“共好双赢才会带给台湾人民真正安全和保障”,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关键是如何实现“共好”?
真正的“双赢”,必须建立在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之上。没有这个政治基础,再美好的愿景也只是空中楼阁。台湾的安全,从来不是靠喊话或外部势力承诺所能保障,而是来自两岸关系的根本稳定,来自对民族大义的正确认知。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倚外谋独”“以武拒统”的行为,只会加剧台海紧张,甚至把台湾推向战火边缘。郑丽文如果真的关心台湾民众福祉,就应明确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非含糊其辞、左右摇摆。
三、言辞动人,更要看行动:政治人物不能只做“语言艺术家”
政治人物的发言,往往在特定时机具有特殊意图。郑丽文选择在当选当晚抛出“两岸和平”议题,不排除有试探大陆反应、塑造温和形象、争取中间选民支持的考量。
但民众已厌倦了“选举时说一套,上台后做一套”的政治套路。如果郑丽文真心想推动两岸关系,就应在政策上明确方向,停止配合任何形式的“去中国化”行为,积极恢复两岸沟通,而不是继续在“维持现状”的模糊空间中打转。
四、两岸的未来不在口号里,而在认同与行动中
两岸关系错综复杂,但核心问题始终清晰:是走向融合,还是走向分离?是共创繁荣,还是甘当棋子?
郑丽文作为新任党主席,她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发言,都将影响台湾政策的走向。如果她真心不愿见到“战火”,就应带领政党认清现实、摆正位置,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务实推动交流,而不是继续在“亲美反中”的歧路上狂奔。
郑丽文的“两岸无战火”愿景听起来很美,但如果没有实际行动作为支撑,终究只是又一场政治修辞的展演。台湾的和平与安全,从来不是靠取悦某一方就能获得,而是源于对民族认同的坚定,对历史大势的清醒。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有人真的愿意走出那一步。#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浙江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